在欧美国家,社区商业已占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中国,目前整体水平不足30%,这一差距说明国内社区商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所谓社区商业,即指依托于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为主要目的的配套型商业。近年来,社区商业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诸多的优势特征,也因而倍受投资客和经营商家的青睐。上海是全国首个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城市。在上海的引领下,中国当下多数城市规划中,也已经把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列入了建设考量。强调在短距离的空间内,为城市居民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会服务,重视商业之外的文化和休闲功能的提供。围绕这一理念,尝试打造社区商业模式并快速将其升级迭代,使之成为人们的高频消费中心。  就社区商业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特点一:顾客属地性 社区商业由于立足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其客源以社区及周边的居民为主力,因此具有明显的属地特征。 特点二:业态配套性 社区商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的需要,其业态具有明显的生活配套特征,如大中型超市、便利店、美容美发、水站、餐饮等,一些大的社区还应配备邮局、银行等设施,而一些中高档社区则更多的融入了如宠物医院、咖啡茶艺、家居生活馆、会所等业态,使配套更为完善,更趋于品质化。 特点三:消费日常性 这也是由社区商业的服务对象的消费需求所决定的。 特点四:邻里亲和性 由于社区商业相对固定而稳定的客群来源,往往会使经营者与居民之间建立起一种邻里式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关系也使社区商业的服务更具有亲和力。 特点五:赢利稳定性 决定赢利稳定性的因素在于客源的稳定性和日常生活配套需求消费的稳定性。 特点六:供需依赖性 社区商业的供需依赖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商业对于社区居民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社区居民对于商业的消费依赖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由于社区商业的这些特点,使社区商业在商业运作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定位、业态、运营成为其制胜三板斧。 定位为先 商业取决于流量 前期的定位是社区商业的根基,它不仅决定了商业的整体形象还关系到后期的经营方向,所以在前期一定要进行有逻辑性的市场调研分析。社区商业的定位逻辑要结合项目特征,并具备与周边竞争项目形成显著的差异性,定位要能够落地,务实并具备实操性和系统性。 目标市场区域定位之后就要进行居民与当地人口的调研,要通过细分市场来确定目标消费群体。 关于目标消费客群的定位,往往通过消费者类型、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等构成,有效的人口调研方法可以通过对周边小区的居民深访来进行,通过实际勘测与观察小区出入居民的情况、车辆档次等来判断当地的消费情况,前期调研有效的捕捉核心客群,满足多样化的诉求,也是于同行打差异战的方法之一。 社区商业的价值就在于为本地社区居民服务。服务半径大多不超过1公里。这也是客流最佳的步行覆盖距离。 因为主要聚焦本地客户,生活配套服务就成为其最基本的商业定位。社区地段不同、档次不同、居住人群不同,其商业定位也是差异化的。 业态为源 聚集于客户需求 社区商业的业态分布与客群需求密切相关。成功的社区商业需要不断的把周边的客群吸引过来并形成消费。 退休后的老年客户、职业的中年客户、有小孩的客户、无小孩的年轻客户、中小学学生等这些潜在客户的收入水平、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决定着社区商业的业态规划。 社区商业具有家庭消费的稳定特征,体量较小的社区型商业,主力店比例比较少,小体量的项目整体定位都为便利与生活性定位,主力店并不形成主要业态,所以其中餐饮占比相对比较高。 相对来说,退休后的老年人有钱有闲、偏爱就近消费,单身孤独老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有适合他们的业态,比如说,老年合唱团、老年人活动中心,也会吸引银发经济入市的。 年轻客群也是社区商业的最大机会,不仅是餐饮业,还有美甲美容美发、按摩休闲健身、宠物店等,配套生活服务项目都是最大的赢家。 有小孩的年轻客户可以经常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尝试亲子体验业态,“玩不够”是孩子们的天性。 学生们的时间是宝贵的,家长的接送让他们更加没有自由,文具店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正当消费 部分租金和坪效一般,在传统商业业态组合中容易被忽视但属于生活刚需类的消费,如:干洗店、修鞋店等应当在社区商业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商业项目需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感、个性化消费、场景化消费,因为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时代下,为产品的文化和服务体验支付更高的费用,已经成为常态。
 运营为本 回报基于客户粘性 社区商业是平民化的商业。平民化的就意味着低客单价、低成本,但相对风险也很低。 社区商业的商家与居民之间相对熟悉,宰客的商家必然被抛弃,也导致社区居民的消费客单价相对较低。 ★ 那么,如何提升社区商业的经营效益? 投资回报率=租金/投资。一方面,尽量控制社区商业投资,另一方面,就要着力提高租金。 合理的租售比是保证商家合作的根本,大幅提升租售比固然可以提高租金水平,却使得商家无利可图,结果无异于杀鸡取卵。合理的租售比是社区商业与品牌商家的零和博弈。 如果要寻求共赢,解决的办法有三个:提升客户数量、消费频次与客单价。 ★ 如何提升客户数量? 扩大区域外客流,拓展线上渠道。如果要保证日均客流1万人次以上,这就意味着社区商业必须争夺1公里以外的客流。 通过线上渠道有可能扩大区域外客流消费。盒马鲜生的线上销售占比高达60%,20分钟实现3公里以内的配送,目前约有一半的店铺已经实现了盈利,这意味着社区商业也必须依靠线上延展区域外客流。 ★ 增加消费频次,就必须提高客户粘性。 其实,社区商业相对容易形成持续的重复高频消费,因为非零售的生活服务业态都只能到现场体验,温馨的服务、精准的推广、良好的口碑是提高客户粘性的三大法宝。 不仅如此,满足社区客户的精神需求将成为未来社区商业最重要的粘性所在。 ★ 想要提高客单价,就必须打造差异化。 客单价的提升既得益于业态的差异化,也有赖于产品的个性化,更寄望于需求的趋势化。
 总体来讲,基于社区商业的便民属性,其消费群体多为社区居民,拥有稳定的长期消费力量,客户需求和营收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社区商铺主要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业态,如餐馆、便利店、银行等,客群稳定,租金相对较低,经营比较容易持续,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商铺所在社区通常都要经过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社区商业,不会因房龄增长而降低其投资价值,相反,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加,好的商铺因其灵活性和特定性,升值潜力会逐渐释放,投资收益也会相应增加。 |